圖3、圖4中,K型站直開關站,P型站至配電站(下同)。圖3中,將配電網分為2個層次:層次一由10kV專線、P型站(開環點前)、K型站及架空線主干線組成;層次二由P型站(開環點后)、K型站至P型站及10kV用戶、架空線支線及桿變等組成。按此結構區分,層次比較清晰,結構較為明確。 圖4將配電網絡按區域性質分為“電纜網絡”及“架空網絡”,在具體規劃工作中,應注意電纜網絡及架空網絡的適度交錯,以“簡單易行、利于運行”為原則,避免過度復雜的網絡結構。4.3配電網目標網架結構 目標網架結構應按照“分層分區”的思想,形成層次清晰、簡潔明確的網架結構。對于架空網絡,根據架空網絡的發展階段,采取圖3的各種方案改造,確保調度運行靈活,負荷轉移方便。 對于電纜網絡,可參考圖5的網架結構,在具體發展過程中,必須做好配電網發展的過渡方案,尤其對于環網接線,應有近期及遠期的相應方案,對于規劃方向不甚明確、環網成環可能性較小的地塊,不宜采用環網接線。 在電纜網絡分層結構中,K型站起著“節點”的作用,在實際建設過程中,宜引導用戶集中建設,并以K型站方式為主體,避免日后大規模改造。K型站規劃容量不宜超過12000kVA,K型站單條出線負荷控制在4000kVA及以下,P型站則接2000kVA及以下大用戶。 5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 5.110kV架空線分期建設方案 10kV架空線宜采用多分段三聯絡的連接方式,達到“手拉手”和“N-1”原則。在架空網絡建設完善過程中,須注意分段建設及過渡方案的考慮。(1)在初期負荷較輕的情況下,可采用“一分段一聯絡”方式,每回線路負載率宜不大于50%;(2)當線路負載率達到67%左右,考慮采用“二分段二聯絡”方式;(3)*終負載率以75%為宜,采用“多分段三聯絡”方式。以上不同方式應該是循序漸進、逐步優化的過程,并根據附近電源點的情況因地制宜、適度發展。 5.2環網的過渡方案 對于環網接線方式,應避免主回路電纜迂回,且主回路的環網節點不宜過多,力求縮短主回路成環的建設周期。 考慮到地區發展的階段性,環網接線模式應考慮過渡方案。在初期,考慮采用單環網接線模式,兩條線路負載率不超過50%;隨著地區發展,可考慮形成多分段兩聯絡,每條線路負載率不超過67%,提高線路利用率;隨著負荷進一步發展,可考慮建設**環,采用雙環網接線。5.3K型站配置的數量 變電站建設與K型站設置的關系與K型站所供負荷、變電站主變容量、變電站的供電能力、直供用戶和K型站所供負荷在變電站所供總負荷中的比例有關。 在遠期配電網絡規劃時,變電站主變容量為20MVA,平均每段母線可配置1~2座K型站;變電站主變容量為31.5MVA,平均每段母線可配置2~3座K型站;變電站主變容量為40MVA,平均每段母線可配置3~4座K型站。具體需視地區具體情況而定。 5.4K型站進出線的控制 在電網建設的初期,電源不足是電網建設的主要矛盾。此時,可在地區內設置K型站,延伸10kV母線,增加10kV倉位,利用K型站取得的較好負荷釋放能力。當負荷發展一定程度后,考慮改接K型站的進線電源,并盡量實現K型站電源來自2個不同的變電站,形成一定的負荷轉供能力,以提高現狀變電站的供電能力。 一般而言,建議K型站所供*大容量控制在12000KVA以下。K型站出線若采用輻射接線模式,10kV出線數量可控制在6~12回;若采用環網接線模式,可控制在4~6回。在實際操作中,需視地區內用戶、P型站或箱變的數量和容量的具體情況,靈活確定K型站10kV出線數量。 6總結及展望 10kV目標網架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,但必須制定相關的標準、建立相應的原則。在相關原則及標準的指引下,對配電網的相關指標做階段性分析及評價,找出配電網存在的不足,并明確下一步改造及發展的目標。 實際上,由于配電網設備繁多,接線隨意性較強,長期以來,一直沒有相關的目標原則。本文提出的關于配電網目標網架建設的一些想法,供參考及探討。